
用半连续反应器和RAFT技术合成可控梯度聚合物
作品编号:SWHX0452 开发环境: WORD全文:31页 论文字数:11000字 此用半连续反应器和RAFT技术合成可控梯度聚合物毕业设计完整版包含[论文] |
以下仅为极少介绍,详细内容请点击购买完整版!

按实验配方将单体、BDIB和甲苯混合均匀,然后倒入装有冷凝器、机械搅拌器、高纯氮接口、半连续进料口和取样口的500 ml五口圆底烧瓶中(实验装置示意图见Scheme 5.2),通氮气 30 min除氧后,将反应装置浸入恒温水浴中,待混合物温度恒定后加入ACC的甲苯溶液,引发聚合。除氧单体通过程序控制的注射泵进行滴加。反应过程中定时取样分析。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合成的RAFT试剂结构符合预定设计的结构,而且产物的1H NMR谱图结构清晰,杂质峰少。可见,合成的产物具有比较高的纯度。
本文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基于模型的计算机控制半连续单体进料策略来制备具有可控组成曲线的共聚物。因此模型作为预测工具必须能拟合共聚动力学数据以及共聚组成。模型及模型参数见附录。
图3.3给出了6个不同的St初始摩尔分率( )时的单体转化率( )-时间( )曲线。由此可以通过模型拟合得到: , 。从图3.3可以看出,随着 增大,聚合速率减小,这是由于BA的增长速率常数较大。模型成功预测聚合速率后,接下来我们考察模型预测共聚组成的能力。图3.4给出了3个不同 时St累积摩尔分率( )随单体总转化率的变化,图中线表示模拟值,点表示实验值。从图3.4可以看出,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很好。
首先合成了 且组成均一的St/BA共聚物,在反应开始前,将所有BA投入反应器中,St的初始投入量根据Mayo-Lewis方程计算得到(见表2.2,实验2)。随着反应进行,剩余的St应通过计量泵程序进料。加入控制方程(3.1),通过模型计算,可以得到体积进料速率( )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6(a)所示。
0.5 (3.1)
式中 为St的瞬时共聚组成; , 分别为St,BA的消耗速率。按照这一方式进料,得到的St累积共聚组成与数均分子量( )的关系如图3.6(b)所示,显而易见,半连续操作可以很好地控制共聚物的组成“漂移”。图5.6(c)对比了数均分
本生物化学毕业设计“用半连续反应器和RAFT技术合成可控梯度聚合物”论文由清风毕业设计网[www.lunwen550.com]征集整理!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合成的RAFT试剂结构符合预定设计的结构,而且产物的1H NMR谱图结构清晰,杂质峰少。可见,合成的产物具有比较高的纯度。
本文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基于模型的计算机控制半连续单体进料策略来制备具有可控组成曲线的共聚物。因此模型作为预测工具必须能拟合共聚动力学数据以及共聚组成。模型及模型参数见附录。
图3.3给出了6个不同的St初始摩尔分率( )时的单体转化率( )-时间( )曲线。由此可以通过模型拟合得到: , 。从图3.3可以看出,随着 增大,聚合速率减小,这是由于BA的增长速率常数较大。模型成功预测聚合速率后,接下来我们考察模型预测共聚组成的能力。图3.4给出了3个不同 时St累积摩尔分率( )随单体总转化率的变化,图中线表示模拟值,点表示实验值。从图3.4可以看出,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很好。
首先合成了 且组成均一的St/BA共聚物,在反应开始前,将所有BA投入反应器中,St的初始投入量根据Mayo-Lewis方程计算得到(见表2.2,实验2)。随着反应进行,剩余的St应通过计量泵程序进料。加入控制方程(3.1),通过模型计算,可以得到体积进料速率( )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3.6(a)所示。
0.5 (3.1)
式中 为St的瞬时共聚组成; , 分别为St,BA的消耗速率。按照这一方式进料,得到的St累积共聚组成与数均分子量( )的关系如图3.6(b)所示,显而易见,半连续操作可以很好地控制共聚物的组成“漂移”。图5.6(c)对比了数均分
本生物化学毕业设计“用半连续反应器和RAFT技术合成可控梯度聚合物”论文由清风毕业设计网[www.lunwen550.com]征集整理!
相关毕业设计:
网站客服咨询
本站现有毕业设计作品均为学校答辩通过后征集或原创写作设计开发,集多年从事毕业论文工作经验及海量的资料,结合强劲的开发写作团队,全面面向广大朋友提供最直接的资源参考以及快速周到的写作设计服务。
购买后获取论文或有定做需求请加
客服微信号:hastp888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论文”
客服微信号:hastp888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论文”
作品目录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