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传递模型的研究
作品编号:SWHX0587 开发环境: WORD全文:27页 论文字数:10000字 此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传递模型的研究毕业设计完整版包含[论文] |
以下仅为极少介绍,详细内容请点击购买完整版!

①按图2-1 装好试验设备;
②接通恒温浴电源,调节恒温水到所要求的实验温度(以恒温水套内精密温度计为准);
③加压前的准备—抽油充油操作;
④测定承压玻璃管(毛细管) 内CO2 的质面比常数K值。本实验用间接方法确定CO2 的比容。假定承压玻璃管(毛细管) 内径均匀一致,CO2比容和高度成正比;
⑤测定低于临界温度下的等温线(T= 20℃或25℃);
⑥测定临界温度等温线(操作见⑤);
⑦测定高于临界温度的等温线(操作见⑤);
⑧数据记录及处理
计算承压玻璃管内CO2的质面比常数k的值
表2-2中的毕渥数Bi=RK/D定义为当浓度差相等时,溶质在粒子外表面对流传质速率与溶质的内扩散传质速率之比,Bi=61.2,表明体系处于内扩散控制,与物理模型假设相符。由式(9)计算的完全萃取时间计算值(tex)calc.(h)与实验值(tex)expt.(h)相比,相对误差为10.6%。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柱形半径无实验数据得知,只能取文献假设值;另一方面在萃取后期萃取速率逐渐趋于零,单位时间的萃取效率不断下降(dY/dt→0),即t的准确值实验难以测定。
但是误差范围相比于文献[10]更接近于实验值,所以误差范围内本模型的预测值可以满足逐级放大试验的预测要求。
表2-3中的实验数据是取自文献[11],用超临界CO2从茶籽中萃取有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茶籽油。其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0℃,物料粒度40目(约0.42mm),二氧化碳流量为0.5L/min,分离温度为60℃。
首先由5h的提取率Y值(84.63%)用式(12)和式(8)计算出 ,然后将 带入式(8)~(12)计算出不同时刻的萃取收率,计算结果如表2-2所示,萃取收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1335,因此相对而言不是特别趋近实验值
本生物化学毕业设计“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传递模型的研究”论文由清风毕业设计网[www.lunwen550.com]征集整理!
②接通恒温浴电源,调节恒温水到所要求的实验温度(以恒温水套内精密温度计为准);
③加压前的准备—抽油充油操作;
④测定承压玻璃管(毛细管) 内CO2 的质面比常数K值。本实验用间接方法确定CO2 的比容。假定承压玻璃管(毛细管) 内径均匀一致,CO2比容和高度成正比;
⑤测定低于临界温度下的等温线(T= 20℃或25℃);
⑥测定临界温度等温线(操作见⑤);
⑦测定高于临界温度的等温线(操作见⑤);
⑧数据记录及处理
计算承压玻璃管内CO2的质面比常数k的值
表2-2中的毕渥数Bi=RK/D定义为当浓度差相等时,溶质在粒子外表面对流传质速率与溶质的内扩散传质速率之比,Bi=61.2,表明体系处于内扩散控制,与物理模型假设相符。由式(9)计算的完全萃取时间计算值(tex)calc.(h)与实验值(tex)expt.(h)相比,相对误差为10.6%。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柱形半径无实验数据得知,只能取文献假设值;另一方面在萃取后期萃取速率逐渐趋于零,单位时间的萃取效率不断下降(dY/dt→0),即t的准确值实验难以测定。
但是误差范围相比于文献[10]更接近于实验值,所以误差范围内本模型的预测值可以满足逐级放大试验的预测要求。
表2-3中的实验数据是取自文献[11],用超临界CO2从茶籽中萃取有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茶籽油。其萃取压力30MPa,萃取温度40℃,物料粒度40目(约0.42mm),二氧化碳流量为0.5L/min,分离温度为60℃。
首先由5h的提取率Y值(84.63%)用式(12)和式(8)计算出 ,然后将 带入式(8)~(12)计算出不同时刻的萃取收率,计算结果如表2-2所示,萃取收率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1335,因此相对而言不是特别趋近实验值
本生物化学毕业设计“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传递模型的研究”论文由清风毕业设计网[www.lunwen550.com]征集整理!
网站客服咨询
本站现有毕业设计作品均为学校答辩通过后征集或原创写作设计开发,集多年从事毕业论文工作经验及海量的资料,结合强劲的开发写作团队,全面面向广大朋友提供最直接的资源参考以及快速周到的写作设计服务。
购买后获取论文或有定做需求请加
客服微信号:hastp888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论文”
客服微信号:hastp888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论文”
作品目录排行